

随着“科技副总”在信丰各大企业扎根,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才生态圈“破壁”效应日渐成型。
在赣州中能实业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赣州中能)的实验室里,湖南大学王少飞教授团队带来的最新技术为企业发展打开了新天地,新产品跻身高端领域,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。这样的技术“外脑”,在信丰县颇为常见。120多名高校专家下沉企业,指导企业建立研发团队50余个,实施合作项目315个,转化成果230余项。这场发展之变,源于信丰县推行的“科技副总”机制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人才是第一资源,创新是第一动力。把人才聚到科技创新主战场和产业创新最前线,打通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,是信丰县选聘“科技副总”的逻辑起点。

01 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集群突围”
在当前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下,人才正成为影响发展的“关键变量”。放眼全国,即便是一二线大城市,仍要使出浑身解数争夺人才。相较之下,县级层面吸引人才的难度不亚于“沙漠里种花”。“无解之题”何以变身“创新之钥”?信丰融汇浙江经验、对标湾区思维,探索实施“科技副总”柔性引才机制——聘请高校专家担任企业“科技副总”,聚焦产业难点开展技术攻坚,实现智力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耦合。“我们跳出‘一聘了之’的传统模式,建立健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机制。”信丰县科技局负责人说。该县建立“企业自评+复评+专家审定”的“两评一定”人才评价机制,将人才贡献与专项奖励直接挂钩,表彰奖励贡献突出、成效显著的“科技副总”,同步推出人才绿卡、子女入学优先等7项便利服务,强化人才公寓保障、科研设备采购、产业基金扶持等政策倾斜。“评用结合”和“留才拴心”的政策包,实现引才与留智双向破题。自2021年实施以来,信丰县分四批次累计引进中科院、电子科大、华南理工、江西理工等28所高校的124名专家担任企业“科技副总”。企业来了“科技副总”,研发接入了“超级外脑”,技术痛点得到“精准画像”。他们携带团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,为企业把脉问诊,攻克一个个“卡脖子”难题。赣州中能“科技副总”王少飞身上的一组数据印证了这一创举带来的显著变化。2022年以来,王少飞累计服务时长超1000个小时,累计实施合作项目20多项,申报知识产权48项,帮助企业申报各类项目、争资争项上千万元,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及技术需求30多个。“这笔‘技术账’,顶得上我们10年研发投入。”赣州中能常务副总经理华福荣说。如今,赣州中能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研发经费,其中超60%由王少飞参与帮助企业将经费转化为创新价值。这种把脉问诊式的精准赋能,让技术突围的星火在橙乡大地逐渐呈燎原之势。乳头高潮-女性乳头高潮
教授李立清和同益高分子开展项目合作,围绕抗静电、高强度特性开展技术攻关,推动PEI高性能板材实现了进口替代;乳头高潮-女性乳头高潮
研究生导师邹来禧主导一种用于化学镀铜的无钯活化液制备,显著降低信丰正天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成本,并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;乳头高潮-女性乳头高潮
讲师欧阳少波团队帮助信丰福昌发电子有限公司突破技术壁垒,使高多层板、HDI板等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比提升了30%……数据显示,信丰“科技副总”与企业累计实施合作项目315个,转化成果233项,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7.96亿元,有效推动了产业和人才、人才和企业的互融互促、共同进步。

02 人才生态圈“破壁”而出
伴随着一场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革命,信丰开启了“借智”与“育才”双轮并举的创新驱动模式。“过去我们调试精馏塔参数全凭经验,现在能用数据模型优化工艺!”在赣州中能实业有限公司,技术员许子燕展示着实时监测界面。王少飞带领团队引入的在线监测系统,不仅提升了NMP纯度,更重塑了研发人员的技术思维。这一改变源自人才梯队建设。“科技副总”将企业需求拆解为科研课题,组建“高校团队+企业工程师”联合攻关组,对技术骨干“强链”的同时,定期派研究生前往企业开展实验课题,对高层次人才进行“补链”。这种人才梯队建设并非个例。在信丰福昌发电子有限公司,一张专利墙诉说着蜕变历程。3年来,在“科技副总”欧阳少波博士指导下,技术团队完成1项省级、 2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,获授权发明专利数14件,是此前6年的两倍。“最难忘的是参与攻克毫米波雷达PCB高精度线路公差控制技术,从项目立项、实施到转化应用历时12个月,每天记录上百组数据。”技术骨干叶何远感慨,一段段类似的经历让他从县级高层次人才成长为省级高层次人才。同益高分子研发总监王全兵说:“企业研发着眼于满足客户要求,但科研必须深究技术应用极限,这方面‘科技副总’给我们技术人员很强的技术指导。”李立清不仅帮助企业攻克特种板材技术,更建立起定制化培养体系,指导20余名本土技术骨干成长。打造创新人才生态圈,不止于畅通人才引进通道。县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科技创新和人才专项资金,专门资助校企合作项目开发、人才培引、平台建设等项目。随着“科技副总”在信丰各大企业扎根,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才生态圈“破壁”效应日渐成型。近年来,“科技副总”帮助指导企业建立研发团队50余个;搭建校企人才交流通道,每年定期为企业输送专业对口高校毕业生300余名;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由2020年的77家提升至2024年的104家;近两年分别认定科技领军入库企业、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9家和5家,位居赣州市前列。

03 协同创新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
“科技副总”不仅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智囊团,更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纽带。从突破技术瓶颈到推动产品跻身高端市场,从打破技术垄断到实现国产化……当高校实验室与县域产业深度融合,每一项技术攻坚都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注脚。“高校老师担任‘科技副总’,是挑战更是机遇。”王少飞分析,从高校科研到企业实践,最大的挑战是将技术精准适配到规模化生产中,学术研究注重前沿探索,但对成本考虑不多,企业则更关注技术的落地效率和成本控制,其现实需求给科研带来了新的研究内容与方向。欧阳少波认为,信丰“科技副总”机制探索出了一种路径——需求导向研发、校企联合攻关、加速中试验证、政策生态支撑。通过这种协同创新机制,企业需求和科学研究实现有机融合,打通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2023年10月10日,在“科技副总”、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国云的推动下,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(CPCA)信丰学院正式开学,首届电子电路“订单班”开班;2024年9月,乳头高潮-女性乳头高潮
电子信息产业学院、赣南师范大学脐橙现代产业学院正式开学;“科技副总”、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王翀推动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实验室成功落地……从破解人才困境到重塑创新生态,从单点突破到集群突围,“科技副总”机制把人才聚到科技创新主战场和产业创新最前线,稳稳托举产业发展转型升级,实现发展质效能级跃升。
//mp.weixin.qq.com/s/ySosEnOXAbNMw2nOHJMhXQ